在中國所看到的印有中文字樣的“菲達”(Feta)奶酪一定產自希臘嗎? 希臘經濟和增長部并不這么認為。
該部門一份文件顯示,在中國銷售的包括在產品包裝上印有“菲達奶酪”中文字樣在內的25種產品侵犯了歐盟地理標識相關法律。
這些產品大部分是葡萄酒和烈酒,此外還有奶酪、西班牙橄欖油和意大利醋。目前有包括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葡萄牙,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內的歐盟八國聯合起來,計劃在8月15日對此侵權事件提起訴訟。
上述文件指出,中方如有權利在國內生產上述產品,就也有可能進口全球其他區域生產的上述同類仿冒產品。
菲達奶酪
“敏感的”歐盟食品
由于影響到農民和食品公司的利益,有關歐盟地區的食品問題一向敏感:歐盟估算,有地理標志產品的平均售價要比普通產品高出2.23倍。
據歐盟統計,歐盟實施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價值已達543億歐元,占歐盟農產品出口總額比重已達15%,其中60%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這些產品的原產地國家銷售,20%銷往歐盟其他成員國,另外20%則出口到歐盟以外的國家與地區,其中美國、瑞士、新加坡、加拿大、中國、日本等國是主要出口目的地。
與此同時,上述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也成為歐盟國家“嚴防死守”的陣地。
以菲達奶酪為例,其原產地位希臘,用70%的綿羊奶和30%的山羊奶制成,根據歐盟的地理標志相關規定,菲達奶酪已被認定為希臘產品,僅希臘可以生產菲達奶酪。這也是為何希臘方面認為中文“菲達奶酪”侵權的原因。
事實上,歐盟以及各成員國也一直在努力阻止其他地區國家使用歐盟地區食品名稱,而美國就曾利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來抵制歐盟的這種做法。
在TTP談判中,美國就允許TPP參與國拒絕保護歐盟地區食品名稱,而在TTIP中,地理標志問題更成為歐美之間屢屢談崩的原因,由于怕被認為侵犯知識產權,美方并不愿意在地理標識問題上對歐盟讓步,并希望歐盟方面可以放棄部分在食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訴求。
參考中國報告網發布《2018-2023年中國食品溯源行業盈利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譬如,美國也有以巴馬臣奶酪或夏布利白葡萄酒作為商品名稱的產品,但是在歐盟這些產品都是地理標志產品,如承認歐盟在此方面的地理標志系統,美國生產商就必須換名字,否則就是侵權。在談判中,歐盟要求美國禁止美國企業銷售模仿這類食品的同名產品,但是美國對此一直不予讓步。
此次,上述八國也是基于在《中歐地理標志雙邊協定》談判中遭到中方拒絕放棄譬如將菲達奶酪(中文)作為商品名稱的產品后,才做出了對薄公堂的決定。
2017年完成《中歐地理標志雙邊協定》
中歐在2007年開展了“10+10”地理標志產品互認試點,當時首批得到承認的10項歐洲地理標識產品包括法國干邑、香檳酒、英國蘇格蘭威士忌等,而中方則有平谷大桃、鹽城龍蝦、鎮江香醋、東山白盧筍、金鄉大蒜、龍井茶、琯溪蜜柚、陜西蘋果、蠡縣麻山藥、龍口粉絲等。
2007年開展的中歐“10+10”產品互認試點
自2011年開始,中歐又開始了中歐“100+100”的全面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工作,并在同年2011年3月啟動的《中歐地理標志雙邊合作協定》談判。中歐100+100”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項目是指,中歐雙方各自提交100個地理標志產品,根據產品知名度、出口情況、經濟效益、質量技術要求等對納入協議的地理標志產品進行協商,互認互保。
2017年4月,《中歐地理標志雙邊協定》進行了第十三輪談判;6月,在第19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在布魯塞爾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與歐盟委員會關于知識產權合作項目“IP Key中國”的行政安排》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關于地理標志合作與保護協定談判的備忘錄》。雙方領導人對中歐在地理標志合作與保護協定談判中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并呼吁在2017年結束談判。
歐盟在7月底就中歐地理標志產品互認互保“100+100”的中歐地理標志產品清單在歐盟各成員國進行公示,公示期兩個月。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歐盟公示名單看到,此次在中方產品方面列出了包括安吉白茶、安溪鐵觀音、贛南臍橙、霍山黃芽、 郫縣豆瓣、 山西老陳醋、煙臺蘋果等共100項地理標志產品,歐盟方面則有塞浦路斯魚尾菊酒、萊茵黑森葡萄酒、摩澤爾葡萄酒、丹麥藍乳酪、西提亞橄欖油、希俄斯乳香、菲達奶酪等100項產品。
《中歐地理標志雙邊合作協定》是中國與歐盟政府之間第一個關于地理標志保護的協議。在中國的地理標志產品與歐盟產品正式互認后,中國的地理標識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將更加便捷,并享受與歐盟地理標志產品同樣的優惠政策。